清廉印记 ⑤ 丨 刘清扬:清白如水 巾帼楷范

发表时间:2025-10-10 来源:东城区纪委监委

  东城区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的系统传播地和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孕育地,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廉洁奉公的中国共产党重要创始人与早期成员。东城区纪委监委与区委党史办联合开设“党史中的清廉故事”专栏,回顾革命先辈在东城这片红色沃土上的清廉事迹,激励广大党员干部永葆廉洁本色,厚植为民情怀。


刘清扬:清白如水 巾帼楷范


图:刘清扬像

  她是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是周恩来的入党介绍人之一,更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女性代表。她一生为革命奔走呼号,倾尽所有,而自己始终两袖清风、家无余财。她说:“革命不是为个人谋利益,而是为大众谋解放。”今天,让我们走近刘清扬,感受她那“清白如水、赤诚如炬”的巾帼风范。

  刘清扬(1894—1977),回族,天津人,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最早的女党员之一,也是周恩来的入党介绍人之一。刘清扬出生于一个开明的商人家庭,自幼聪慧倔强、胸怀大志。13岁那年,她捐出自己的零花钱和最心爱的金戒指支持爱国运动,成为当时天津有名的“爱国少女”。此后,她还和同学们挨家挨户进行劝储,并动员家人省下部分早餐费支援爱国储金运动。这次爱国行动,揭开了她革命生涯的序幕。

  投身五四运动时,刘清扬创立了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被选为会长,成为天津学生运动的领袖之一。她还与周恩来、邓颖超等人共同创建了著名的“觉悟社”,为天津五四运动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刘清扬成为名闻京津的女中豪杰。1921年,她在法国勤工俭学期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又介绍了周恩来、郭隆真等重要革命家入党。

图:抗战时期在武汉为伤兵服务(左起:邓颖超、刘清扬、王汝琪)

  虽出身富裕之家,又曾远渡重洋留学,刘清扬却始终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她常说:“革命者,当以清白之身、赤诚之心,献于革命,献于人民。”在法国期间,她白天做工、夜里学习,省下的每一分钱都用于支援国内革命,或帮助更有需要的同志,自己常年粗茶淡饭,衣着简朴。

  1925年,刘清扬回国后辗转至北京,在东城区一带积极开展革命工作。她个人生活极为清苦,与丈夫张申府一生未曾置业,曾租住在景山东街附近的一处简朴院落。这里不仅是她的居所,更成为许多地下党员秘密联络的地点。房间内陈设简陋,除一床一桌一椅外,家中唯以书报为富,几乎别无他物。她常年一袭蓝布衫,饮食简单,有时一天只啃几个冷馒头。有人劝她不必如此自苦,她正色答道:“百姓尚在水火,同志仍在流血,我岂能独享温饱?”她常在此与邓颖超、郭隆真等人彻夜长谈,研究妇女解放运动的策略,起草宣传文稿。尽管条件艰苦,她却始终乐观坚定,笑称:“屋虽小,心却宽;物虽少,志不移。”

图:1923年,(左起)张申府、刘清扬、周恩来、赵光宸在柏林

  她不仅严于律己,对亲人同志也同样要求清白忠贞。她告诫年轻党员:“我们入党,不是找一条升官发财的路,而是要准备牺牲一切。”她的子女从小穿着带补丁的衣服,与寻常人家孩子一同上学吃住,从未因母亲的身份享受半分特殊。抗战时期,刘清扬冒险穿梭于敌后与前线,组织妇女救亡队伍,亲自带队赴战地慰问,却始终拒领特别津贴,反而屡次捐出微薄收入。

  新中国成立后,刘清扬担任全国妇联副主席等多项重要领导职务,但仍居住在东城区一处普通四合院内。办公室旧桌旧椅一用十几年,出行坚持乘公交或步行,婉拒一切特殊照顾。她常说:“干部清廉,党才有威信;我们节约一点,国家就能多建设一点。”直至晚年病重,她仍关心妇女工作与青年教育,叮嘱后人延续勤俭作风。

  无论是抗日救国,还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刘清扬始终孜孜不倦地为党工作,从不停息。1977年,她病逝于北京。临终前,她坦然嘱咐子女:“我一生别无积蓄,唯留清白二字。你们要跟党的路走,为人民服务,不负此生。”

  “韶光易逝又廿年,七旬初度犹壮年。踏遍坎坷不平路,改造河山更向前。”如水之清、如玉之洁,在风起云涌的革命征程中,刘清扬同志运筹帷幄,以“登台三寸舌,下笔万言书”的慷慨不让须眉,以“清白”二字谱写了共产党人的信念与坚守,更以巾帼之躯诠释了共产党员的使命与担当。(图文/朱为存  王能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