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印记 ② | 邓中夏:烧成灰烬 还是共产党员

发表时间:2025-09-12 来源:东城区纪委监委

  东城区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的系统传播地和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孕育地,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廉洁奉公的中国共产党重要创始人与早期成员。东城区纪委监委与区委党史办联合开设“党史中的清廉故事”专栏,回顾革命先辈在东城这片红色沃土上的清廉事迹,激励广大党员干部永葆廉洁本色,厚植为民情怀。


邓中夏:烧成灰烬 还是共产党员


图:邓中夏肖像照

  他出身湖南官宦之家,本可承袭家业、安享富贵,却毅然走上革命道路,散尽家财、献出生命。他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也是中国工人运动的杰出领袖,更是忠诚不屈、廉洁奉公的共产主义战士。他说:“就是把我烧成灰烬,我还是共产党员!”今天,让我们走近邓中夏,感受他那炽热的革命情怀与坚定的信仰力量。

  邓中夏(1894—1933),湖南宜章人。他出生于一个官僚地主家庭,父亲邓典谟曾任北洋政府官员,家境优渥。1917年,邓中夏考入北京大学文学系,受李大钊影响,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逐步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走上革命道路。

  父亲多次劝他回归“正途”,甚至已为他谋得农商部的职位,月薪丰厚。邓中夏却毅然拒绝,他说:“我要联合各同志,做到人人有饭吃,个个过富裕生活。要为广大民众谋利益,绝不为个人自私自利,单独发财。”父亲一怒之下与他断绝关系,停止经济供应。邓中夏毫不后悔,反而更坚定地投身于革命事业。

  1920年,邓中夏加入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之一。1921年,他担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分部主任,深入工人群众,开展工人运动。他在长辛店创办工人夜校,亲自授课,用通俗的语言讲解马克思主义和阶级斗争道理。他常说:“大家抱个团,五人团结是只虎,十人团结是条龙,百人团结像泰山,谁也搬不动。”尽管夜校经费紧张,邓中夏仍从自己的生活费中挤出资金维持运转,甚至与工人同吃同住,毫不介意粗茶淡饭。工人们被他的真诚和坚定打动,纷纷称他“邓先生”,视他为知己和引路人。

图:邓中夏在长辛店工人夜校讲课的历史场景复原图

图:邓中夏《中国职工运动简史》书影

  1925年,邓中夏参与领导省港大罢工,担任罢工委员会顾问和党团书记。省港大罢工历时一年零四个月,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运动的重要里程碑。期间,他日夜奔波,生活极其简朴,与工人同甘共苦,从未享受特殊待遇。他说:“我们是人民的儿子,不能脱离群众。”

  1931年,邓中夏因反对王明“左”倾错误路线,遭到打击迫害,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但他没有消沉,反而更加坚定地投身革命工作。1932年,组织派他担任全国互济总会主任兼党团书记,负责营救被捕同志。尽管身份早已暴露,危险极大,他仍坚持深入一线。许多同志劝他隐蔽,他却说:“我们要善于隐蔽,但不能为了安全而失去与群众的联系。假如我们不与群众联系在一起,我们便毫无作为。”

  此时,他的妻子李瑛(后改名夏明)刚从莫斯科回国,得知邓中夏处境艰难,毅然回到他身边。为了维持生计,李瑛进入纱厂做学徒,每月工资仅7元,房租就要3元,生活极其清苦。邓中夏常对妻子说:“妹妹啊,一个革命者要吃尽苦中苦。我们不能被眼前的困难吓倒。”即便妻子因劳累过度小产,孩子夭折,他仍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鼓励她坚持斗争。

  1933年5月15日,邓中夏在上海法租界不幸被捕。在狱中,他遭受酷刑拷打,却始终坚贞不屈。敌人试图以高官厚禄诱降,他凛然拒绝:“我邓中夏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狱中党组织秘密联系他,询问他的政治态度,他毫不犹豫地回答:“请你告诉同志们,就是把我邓中夏烧成灰烬,我还是一个共产党员!”

  1933年9月21日凌晨,邓中夏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就义前,他镇定自若,将身上唯一的毛衣脱下留给同牢难友,说:“留下它,给你挡风寒吧。”难友含泪劝他穿上,他淡然回答:“我已经没有这个必要了。”从容赴死,年仅39岁。

  邓中夏牺牲后,妻子夏明继承他的遗志,继续为革命事业奋斗。她牢记邓中夏的叮嘱:“我们是革命战士,绝不能为了个人的爱而放弃对集体的爱。需要的话,要把自己的一切都交出来!”

  邓中夏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奉献的一生、廉洁的一生。他放弃荣华富贵,甘于清贫,坚守信仰,直至献出生命。他不仅是中国工人运动的先驱,更是中国共产党人廉洁自律、忠诚于党的光辉典范。他的精神,如烈火般燃烧,照亮后来者前行的道路。(图文/朱为存  王能能)